旅游法正式确立 旅游地产野蛮生长时代面临结束 发布时间:2013-05-30

    4月25日,中国第一部旅游法出台,并确立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消息一出,与之相关旅游地产行业随即成为焦点话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云的分析,旅游法将从旅游资源环境的开发、旅游规划以及旅游要尊重自然、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带来影响,并带来更加详细的规定。

  众多周知,旅游地产从诞生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得到重视并有了爆发式增长的,正是调控趋紧的近几年。原因在于,旅游地产不在调控范围、旅游地产拿地成本相对较低.然而,在旅游地产开发热之下,并没有出现像“美国佛罗里达的PGA国家度假村”、“华盛顿的伯克湖公园”那样能够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项目,反而是行业乱象环生。

  将目光放回成都,虽然拥有青城山、石像湖、三岔湖等优质旅游资源,但成都的旅游地产却呈现出缺少具有体验感的项目,而且项目与景区之间关联性不强,成为摆在成都旅游地产发展面前的一道障碍。

  而地产专家眼里,此次的旅游法诞生或许成为改变这一尴尬现状的关键。

  旅游法正式确立 旅游地产野蛮生长时代面临结束

  随着4月底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表决通过,其中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也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它对旅游资源提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旅游法》第十八、十九条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含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当与土地、城乡、环境以及人文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这不仅意味着旅游资源将变得更加稀缺,同时也意味着,旅游地产曾经的野蛮生长时代行将结束。

  成都的旅游地产始于青城山,从2001年开始,青城山片区的房地产开发就因度假旅游的需求头一次进入了成都人的视线,由于楼市的总体趋势向上,吸引了众多全国性地产大腕的进驻。“5+2”的生活方式开始被大肆宣传,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认可。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在“5+2”生活方式的背后,交通成本过高和配套的缺失,让业主很难有旅游般的休闲享受。特别是类似较为偏远的郊区别墅,因为缺乏日常维护的物业,再加上这些度假型楼盘大多产品单一,仅仅是在景区内修建起一片住宅而已,缺乏相应配套,因此很难有高品质生活可言。由此引发了“度假”变成了“修行”的调侃。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成都的旅游地产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在时下青城山、峨眉山等传统旅游度假物业聚集地,“一级市场销售举步维艰,已交付物业年均空置率70%以上,甚至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同时,专家指出旅游地产终究属于跨界之作,如果没有政府、或者某个强势行业的支撑,单凭开发商的打造很难突破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而随着旅游法的出台,旅游资源在新法的保护下,必将变得更为稀缺,这意味着旅游地产必须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模式,而更多的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新法推动下 旅游业将成为旅游地产发展的领导者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房地产开发商就已经开始提出中国的休闲度假时代即将到来,并为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包括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开发,海景公寓、高尔夫度假别墅、养生养老地产等衍生概念层出不穷。

   但是由于国内旅游行业对中国式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来临准备不足,产业研究严重落后于市场行为,以及本应该由旅游行业给予的产业指导缺位,造成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此类度假旅游项目的市场定位、整体规划、功能配套、项目建设、商业模式制定和运营管理等环节上都存在诸多缺陷,致使广大投资者在实际使用中与其所期待的度假消费和投资价值严重不符。

  自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上,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化产业后,2013年4月表决通过的旅游法,则对此给出了法律依据。业内指出,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将旅游行业重点发展,而旅游地产也将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身为支柱型产业的重要一环,通过行业的融合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共同繁荣。

  而在青城山,开发商也意识到住宅盲目开发、配套严重缺失造成了楼市停滞不前的状况,青城山所在的都江堰片区开始大力投入相关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区域内在建和规划中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就已超过30家,已经开工建设的酒店数量已超过10家。去年,由都江堰房管局牵头的“青城山区域高端品质房产联盟”正式成立,多家品牌房地产开发商签署了联盟协议,通过政府牵头,由分散走向了聚合。

  业内主流舆论认为,在未来旅游地产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将逐渐占据整个产业的主导地位,旅游地产——无论是酒店、住宅抑或商业,都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大规划下,一个从属性的环节。这意味着房地产业曾经的诸多光环或将褪去,但也将迎接一个全新的新时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