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的筹码 薛迎杰详解集团商业路径 III 发布时间:2014-04-26
在我看来,存在泡沫的不是购物中心个数,而是同质化,同质化中最大的问题不是业态同质化,而思路的问题。商业项目拥有者的思路是陈旧的,没有顺势而为,这就意味着被淘汰。一些实力较小的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收购、合并,优胜劣汰。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区域会被淘汰,他们所留下的商业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或许现在很多商场生意不好,被淘汰的只会是拥有者,商场本身则会集中到有创意、有思路、有能力运作的发展商手上,而且会被改造成一个新的业态和方向。就像英国伦敦,很多厂房变成了艺术馆、创意中心。
  与此同时,这个内容也离不开大家消费喜好的改变。前几年大众消费以吃为主,这两年流行休闲咖啡,未来可能慢慢又流行博物馆。
  现在上海已经有这方面的趋势了,前段时间做的莫奈画展,大家排队去看,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大概有20%-30%是看热闹去的,看得懂莫奈的人毕竟很少。但这已经是一种新的潮流,一种趋势。我们的后一代对文化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个业态就会慢慢发展起来。
  事实上,商业作品的生产有一个特点,从思路定型到最终成型大概需要2年的时间,如果思维不够超前,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必然会落后。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们的体验更多的应该是新技术所带来的。如果商场的拥有者能够把新技术的内容、把人不得不走出家门去做的一些内容做到极致,同质化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对先进传感器的运用,特别是传感装置,以后这会对商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商场中会出现一些高科技的东西。这不是噱头,而是会给我们传统的管理体制带来较大的冲击。
  除此之外,我们会遇到很多跨界商品门类的重叠,原来只是简单的书店里面放咖啡,后来就不同了,如果是做书店+宠物寄放点又是一个新模式。显然,业态的交叉和复杂会是一个趋势,这也会带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既有娱乐性,又有食品类、服装零售类的营业内容,消防怎么验?工商怎么申请?到底是什么内容?这个是新事物,非常的复杂。现在我们已经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原来旧有的制度会带来非常大的束缚,这需要社会共同向前走。
  原来的商业分类是以产品来做的,这已然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个人觉得可以消费群体的年龄、爱好来定。
  人以群居,指的是有明显相同要素的群体。如果你是艺术家,可能就去艺术家咖啡,很多人去的咖啡厅你可能不会选择,以后这或许会是一个方向。
  观点地产新媒体:电商方兴未艾,对传统商业有什么影响?绿地会如何应对电商的冲击?传统商业与品牌应怎样反思及变革,以适应电商全面兴起的形势?
  薛迎杰:
我们认为电商是可以拾遗补缺的,在与一些大的零售公司,特别是品牌公司沟通的时候,我们发现电商对他们来说是有帮助的。比如优衣库、H&M这样规模的企业,电商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冲击的,因为他们在线上、线下都有,完全欢迎你到店里来看,之后再到网上买。
  这又回到一个话题,电商冲击的是什么?就是百货这种“二房东”,利用信息不对称,抬高价格,同时服务又不行。
  在网上购物,消费者可以坐在家里收货,不用进店看商家的脸色,消费者会觉得平等,这个是真实的。有很多消费者买东西还得看营业员的脸色。“你买得起吗?这个东西你看好再买。”诸如此类。但在用电商买单的那一刹那,他们觉得是平衡的,还可以发表评论。无可否认,电商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强烈的购物愉悦感。
  再看看国内实体店的零售体系,原来是紧缺经济,买不买都只有这个东西,现在不是了,网上的店小二非常的热情,下单之后他们马上会告诉你:奴才已经把东西打包好了。实体店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电商在国外不会如此疯狂?就是因为中国零售体系的不完善,这么多代理商,有可能是五道、六道的代理商,中间环节太多。
  很多人说电商对百货、零售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在我看来,百货和零售不是因为电商的冲击而衰落的,而是因为这几年他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电商只是恰恰出现在了他们衰落的节骨眼上。
  10年来,百货店、零售店几乎没有进步,总是通过大促销来吸引消费者,几个老阿姨再喊买100减60这样的方式。不改变购物环境、服务方式以及与品牌商的合作模式,造成了他们现在的被动局面。
  前几年,电视购物、电话购物出现的时候,百货店侥幸活了下来,中国那个时候没有把这些打开。如果像欧洲一样,把电话购物和电视购物放开,电商带来的冲击无非也只是撞了下腰而已,不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其实,欧洲、台湾等地,电视和电话购物已经非常发达,百货公司已经在那几次的演变过程中“修炼成精”,所以电商对他们的冲击微乎其微。和国内相比,国外的购物中心或者百货商店品类确实不一样,都会分为女士、男士专区,服务非常好,很舒服。
  总结起来就是,百货、零售不争气,环节太多,前几年我们其他的销售渠道也不是很顺畅,电商就把原来百货需在电视购物、电话购物补的课一次性补齐,所以突然间似乎显得非常强大。
  这其实和前几年房地产的发展一样,房地产住宅需求被压制住了,所以刚刚进入的这些房地产商突然变得很强大了,为什么?前提还是市场化不够,为什么大家都去国外买东西?排除税收的因素之后,就是市场化不够。
  绿地并不排斥与电商合作,欢迎电商变化形式与我们进行更广的合作。而且,电商做大了还可以成为我们办公楼的优质客户,没理由不合作。
  当然,我从来没有认为电商会对我们的购物中心有所冲击。刚才讲了,我们的购物中心包括四个方向,体验、儿童、餐饮、社区商务功能,这些都是电商取代不了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绿地发展商业地产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商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绿地在商业与金融结合的模式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薛迎杰:
绿地还是比较传统的,以自有资金为主,配合一些银行的贷款。其实,商业地产还是自有资金的沉淀比较多,但由于我们整体的业务规模已经做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沉淀的这部分资金压力不是非常大。
  在我看来,对于绿地这样全国开花做商业地产的公司来讲,难点不在于商业地产怎么做,而是在于有没有足够沉淀去支撑这样的规模。
  其实,企业做好一个项目相对简单,只需要倾尽几十亿的资金做好一个项目。但如果像绿地这种战略,全国运作怎么办?因为是全国布局,所以没办法把所有资源放在一起。
  谈到商业地产与金融结合的创新,大家都在探索国内商业地产的进入、退出机制,我们也不例外。这两年,我们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其中很大一项是在金融和资本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在绿地上市之后,我们对于这方面的探索会更加顺畅。
  观点地产新媒体:集团会考虑把哪些商业地产项目放到绿地香港?
  薛迎杰:
根据集团层面的战略安排,绿地香港重点聚焦的区域是南部区域,包括福建、海南、广西,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优质项目。所以商业这一块还是会跟着整体项目去走,当这个项目中包含商业成分,这部分商业就会放在绿地香港。
返回